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义利观探析

来源:当代职业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义利之辨”从中国古代便已出现,存续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争论,但“重义”始终保持着其主流地位,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但中国传统义利观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具有一定

“义利之辨”从中国古代便已出现,存续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争论,但“重义”始终保持着其主流地位,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但中国传统义利观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马克思主义在真理与道义方面处于制高点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为此,我们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发展,并且形成了诸多推动中国发展的理论。基于此,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发展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而才能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一、中国当代义利观的内涵

中国当代义利观是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义利之辨”所形成的关于“义”和“利”的关系的新看法。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扬弃中形成的。“正确义利观”习总书记在2013年3月出访非洲时首次提出的,同年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找到国家间的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做到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一些学者也对“正确义利观”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阐述,指出正确义利观是国与国交往,尤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与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坚持着“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原则。

“正确义利观”作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下的产物,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活化创新于当下中国实践,其提出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鲜明特征。这就形成了中国人民秉持的大义,即不仅仅是维护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大义,还包括维护全人类进步事业的人间大义。所秉持的利,是摒弃“零和博弈”,实现双赢而获得的合乎情理的利。

二、中国当代义利观的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和“魂”,俨然成了本民族的精神命脉。为此,在时代的发展与激荡中,要时刻保护好自己的命脉。同时,也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辩证看待“义”和“利”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文化发展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中国当代的正确义利观。

(一)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中国当代义利观的基础

义利观作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存续至今的“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义利观形成的思想本源。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义利之辨”一度推向了高潮。儒家坚持重义轻利,法家提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观点,即重利轻义,墨家主张义利并重以及道家注重义利并轻等。在这些观点的激荡中,儒家所秉持的义利观被广泛接受,成为影响后世对义利关系看法的主要观点。为此,对此后的义利观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无可避免会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历史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义利观的形成具有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是站在“道义制高点”的理论,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指导思想是“人本思想”。首先,在物质利益的问题上,“林木盗窃法案的辩论”是马克思严厉地批判统治者的特权,坚决捍卫人民的利益第一次展现。其次,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明了保障个人合法利益的合理性。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且又提到:“人类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自身生存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这就表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仅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最后,马克思同样注重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中曾写道:“如果我们做出的职业选择是从为人类谋福利出发的,那么,无论什么重担都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在为大家而献身。”[3]由此可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站在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立场。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义利观是深受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启发的,同时也有力证明了它是具有一定的道义高度的。

三、中国当代义利观的实践

(一)坚持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党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群众史观理论的体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体现在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上,即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4]因此,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俨然成为成功应对事关中国命运事件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应该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即一切为了人民,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综上可知,我党坚定不移的站在人民立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章来源:《当代职业教育》 网址: http://www.ddzyjy.cn/qikandaodu/2021/0222/703.html



上一篇:论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多元化
下一篇:我的情怀我的梦

当代职业教育投稿 | 当代职业教育编辑部| 当代职业教育版面费 | 当代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职业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