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跨媒介语境下当代纤维艺术材料形态的多元性

来源:当代职业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2000 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城教授将已经停办数年的举世闻名的“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毯艺术双年展”引入中国之后,纤维艺术在中国逐渐生根发芽,并且开枝散叶。从此在世界纤

自2000 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城教授将已经停办数年的举世闻名的“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毯艺术双年展”引入中国之后,纤维艺术在中国逐渐生根发芽,并且开枝散叶。从此在世界纤维艺术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纤维艺术进入了空前多元创新与探索的时代。

如今,随着“‘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推动,以中国为原点,在世界范围纤维艺术领域,特别是许多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建筑师逐渐参与到纤维艺术创作中之后,纤维创作过程慢慢超出了原先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和传统造型形式的范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和新的意识,寻找新的造物语言,并开始注重观念的表达。由中国美术学院施慧教授发起承办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纤维艺术的魅力。让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艺术表达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材料和一般意义上的手工艺的重复。

在新媒体艺术日益蔓延的当下,纤维艺术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艺术家通过亲手触摸材料而“中得心源”,将自己对自然的体悟融入材料之中,融入创作之中,借由作品融入空间之中,从多角度赋予纤维艺术以文化空间。在“南施北林”两位前辈的努力下,“‘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和“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两个国际性专业展览的不断发展下,当代纤维艺术材料从形态到表达语言的方式都正在发生着丰富而多元的转变。

一、纤维艺术材料几何形态的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前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当代纤维艺术所使用的材料的范围,已经不仅仅是所有具有一定长度和细度的线状材料了,即所谓的从形态来界定。人们或是从材料的质地,或是从材料的化学属性,或是从材料的表现语境等方面更为宽泛地将多元的材料介入纤维艺术创作中。在创作中,材料的形态已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转变。艺术家多角度的选择与再现,自我创作主体性的唤醒,使创作中的纤维材料形态越来越丰富各异,甚至不乏形态奇特的材料出现在当代纤维艺术作品中。

日本纤维艺术家弥永保子女士创作完成的《来自大海的礼物》(如图1、图2、图3)这组作品,她选择了具有一定光泽感而且通透的蚕丝面料,选择使用绞染工艺来表现大海那丰富的色彩变化,新材料(玉石材)的介入使绞染出的效果更有效地表现出肌理丰富而色彩跳跃的斑点元素。虽然在进行绞染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但是玉石材料的融入丰富了作品的细节层次变化,让整件作品看起来更加充满灵动而耐人寻味。

日本艺术家小野山河代的作品多以面状的材料出现(如图4、图5)。她使用一种镀金聚酯纤维,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由线到面的创作顺序,她逆向而行,将面状形态的材料裁剪成小份,再层层叠叠地组合在一起,借用镀金材质的特点,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图1

图2

图3

二、纤维艺术中自然形态材料的直接借用

大自然给艺术创作无穷无尽的灵感,尤其是纤维艺术更擅于借用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再现其艺术魅力。从纤维材料的形态来看,还有一种表达方式更为直接,艺术家通过寻找其中的内在关联性,从而借用自然材料的形态、意象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这种表达方式以其特有的形态更加丰富了纤维艺术形态的转变样式。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不乏利用自然之物直接创作的作品。勾利鹏老师的作品《婚礼之后》(如图6、图7)借用天然干花和天然叶脉以一种图案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观者营造出自然之意境美。

而艺术家高波创作的《风叶》(如图8、图9、图10)则是运用树叶可黏合性和可着色性的特点,以一种立体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白鑫老师创作的《芳菲》(如图11、图12)将玉米纤维、红松和竹子多种自然之物巧妙结合,塑造出多彩的世界。白鑫老师运用玉米材质创作的系列作品,形态上或方体、或圆体、或山石,是纤维艺术形态转变的一个极好的范例,她的作品来源于自然之物,却巧妙借用自然物之可塑性,在不变之中探寻丰富变化。

刘鹏宇老师同样借用自然之物进行创作表达,她以各种种子为创作基本元素。自然界中各种种子的丰富形态本身就具有一种无华的美,加之艺术家巧妙的结合,在平面中蕴含丰富的视觉与触觉的肌理效果。她的这一系列作品(如图13、图14)语言纯粹、层次丰富,以一种直接化的语言间接抒发创作者内心的真与善。她的这一系列作品打破传统习惯上纤维艺术创作对于自然材料的加工工序,用更直接的手法展现出自然材料形态上的美,推动纤维艺术形态的转变。

文章来源:《当代职业教育》 网址: http://www.ddzyjy.cn/qikandaodu/2021/0629/1552.html



上一篇:当代美术形势下的素描发展研究
下一篇: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

当代职业教育投稿 | 当代职业教育编辑部| 当代职业教育版面费 | 当代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职业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